时间:2025-10-29

2025年5月13日 - 一项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的前瞻性研究揭示,通过检测血液和尿液
中的骨代谢标志物,能够有效预测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伴骨转移患者的生存预后。这一发现为肿瘤
骨转移的精准医疗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背景: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挑战
前列腺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之一,骨转移会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当前,临床迫切需要能够准确
预测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以便为不同风险分层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尽管已知多种骨代谢标志物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相关,但单个标志物的预测价值有限。西班牙圣保罗医院的研究团队尝试
通过多标志物组合分析,探索其在前列经癌骨转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研究方法:多维度生物标志物分析
本研究纳入了28名mCRPC伴骨转移患者,检测了14种血浆、血清和尿液生物标志物,包括:
• 骨代谢标志物: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I型胶原交联N端肽(NTx)
• 血管生成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 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
研究人员采用两步聚类分析法,根据标志物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三个分子亚型。
关键发现:骨代谢标志物定义高危亚组
三种分子亚型的特征
研究成功识别出三个具有显著分子差异的患者亚组:
• C1组(血管生成主导型):PDGF-BB和VEGF水平较高
• C2组(中间过渡型):各项标志物水平相对较低
• C3组(骨代谢活跃型):BAP和尿NTx/肌酐比值显著升高





骨代谢标志物的预后价值
最重要的是,C3组患者(高骨转换型)表现出显著较差的生存预后。该组患者不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升高,而且往往
伴有更广泛的骨转移病灶。
标志物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纵向监测显示,不同亚组患者的生物标志物随时间呈现特征性变化模式。C1组患者的PDGF-BB和VEGF水平有下降趋势,
而C3组患者维持高骨转换状态。
治疗对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既往治疗显著影响生物标志物水平:
• 双膦酸盐治疗:降低IGFBP-1和尿NTx水平
• 放疗:与长期生长因子水平变化相关
• 阿比特龙治疗:影响肌酐排泄
这些发现强调在解读生物标志物时考虑治疗史的重要性。
临床意义与展望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Silvia Vidal博士指出:"骨代谢标志物检测为mCRPC患者的风险分层提供了有力工具。识别出高骨转换
亚组患者,有助于临床医生采取更积极的治疗策略。"
这项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
1. 首次通过多标志物聚类分析对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进行分子分型
2. 证实骨代谢标志物在预后预测中的核心价值
3. 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分子基础
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本研究为探索性研究,样本量相对有限,需要在更大规模队列中验证。未来研究将扩展生物标志物组合,并探索这些分子
分型对治疗选择的指导意义。
总结:这项研究确立了骨代谢标志物检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重要地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医疗迈
出了关键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内容基于以下研究:
Ortiz, M.A., et al. Pilot Investigation on Markers of Bone Metabolism, Angiogenesis, and Neuroendocrine Activity
as Potential Predictors of Survival of Metastatic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es. Int. J. Mol. Sci.
2025, 26, 4669. https://doi.org/10.3390/ijms26104669
如需更多骨代谢标志物信息,请与我们联系。

